在App里買的港險:萬通保險X螞蟻銀行,一個數字化共建的新樣本
2025-07-04 15:11 財經吾悟
近年來,內地科技平臺正加速南下,借助成熟的數字金融能力深度參與香港市場。從虛擬銀行持牌、跨境支付方案落地,到App級別的本地生態搭建,一場科技與傳統金融深度融合的進程正在穩步展開。
作為全球重要金融樞紐,香港保險業長期以高度市場化、透明監管和多樣化產品供給著稱,行業基礎穩固,為數字化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土壤。與此同時,市場端的需求同樣持續增長。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公布的數據,2024年,內地訪客在香港投保超過22.5萬份保單,這不僅凸顯了跨境財富管理與保障的活躍需求,也反映出客戶對保險產品多樣性的高度關注。
然而,盡管需求強勁,長期險和線下投保依然是目前的主流形態。短周期儲蓄險與全流程數字化的結合,在當前市場格局中依然稀缺。對于希望在香港高效完成保障與理財配置的客戶而言,這正是潛在的突破口。
科技入場,平臺+保司的深度融合
今年初,萬通保險與螞蟻銀行共同推出一款短期儲蓄險產品---“穩得利保證回報儲蓄計劃”。表面上看,這是一款標準化的儲蓄險:三年保障期、市場同類之最的至高4.1%保證年化收益、港幣/美元保單、自助投保。但更值得關注的是,這場合作打通了目前香港為數不多可以在App內完成全流程投保的數字化路徑:從產品展示到支付操作,用戶無需線下接觸、無需跳轉/等待,全流程一站式完成。對訪港客戶而言,這不僅拓展了港險的投保方式與產品選擇,也顯著降低了時間成本和語言門檻;對本地保險行業而言,這無疑是數字化進程中一次里程碑式的落地實踐。
此舉也意味著,萬通保險作為螞蟻銀行獨家數碼投保合作方,正將雙方在投資能力、保險運營、智慧化等領域的能力深度整合,成為香港保險數字化轉型的先鋒力量之一。
不只是合作,更是行業方向的預演
從外部看,萬通保險與螞蟻銀行的這場合作不過是一個特定時點、特定平臺、特定機構下的業務聯動。但從行業縱深來看,它實則是香港保險數字化未來發展模式的先行探索,為行業轉型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踐范本。
而這一創新模型的試運行,至少在三個方面給出了清晰的可行性答案:
1)產品層:短期儲蓄險拓展市場層次
2024年以來,港險市場經歷了一輪顯著的結構調整:一方面,傳統分紅險的演示利率普遍下調,客戶對收益預期更趨理性;另一方面,匯率波動加劇了中短期資產配置的不確定性,致使長線分紅產品熱度暫時回落。
而兼具確定收益與靈活周期的儲蓄險產品,精準承接傳統保單與純理財產品之間的市場需求,為中產客戶提供了更多樣、更豐富的資產配置選擇,有效拓寬了行業產品創新邊界。
2)渠道層:數字投保從輔助走向主流
保險線上化并不新鮮,香港多家保險公司早已搭建數字投保入口,但始終缺乏能夠在實際使用中成為“主路徑”的案例。此次合作依托螞蟻銀行的原生賬戶體系和支付能力,將投保流程完整嵌入用戶的日常理財場景,實現了從展示、身份驗證到合約簽署的全流程線上閉環。更重要的是,這一模式在既有中介網絡和線下服務基礎上,提供一種更靈活、更高效、更自助的補充選項,讓客戶可以更具偏好自由切換。
3)體驗層:產品銷售從線下延伸至場景觸達
產品不再局限于“銷售流程”中被推介,而是在客戶理財規劃、賬戶操作等日常場景中自然呈現,轉化更順暢。對保險公司而言,這也帶來了新的思路,打破線上線下的界限,圍繞產品復雜度和客戶決策路徑,構建靈活多元的“復合式銷售模型”。
一次試驗落地,一種模式成型
香港保險行業邁向數字化的征程中,從來不缺創新的構想,也不缺先進的技術儲備,然而,真正稀缺的是一條切實可行、能夠成功落地的實踐路徑。
萬通保險與螞蟻銀行提供的,正是這樣一個樣本:他用實際操作證明了,在平臺能力、產品形態與客戶需求三者交匯的節點上,保險產品不僅能夠實現數字化轉型,更能夠在市場中獲得良好的轉化效果。
回顧這場合作,TA意味著什么?
答案或許不止一個——
對萬通保險來說,這是一次扎根于本地經驗的創新拓展,是一家公司以堅實的產品研發實力、卓越的投資管理能力以及前沿的科技創新能力,順應市場發展趨勢與智能化變革需求,邁出了極具前瞻性的探索步伐;
對螞蟻銀行來說,這是一次生態體系的自然延伸,是以深厚的數據積累與精準的用戶洞察,將 “理財 + 保障” 的服務理念推向新高度,讓保險保障產品深度融入用戶的日常金融生活場景的大膽嘗試。
數字化不會改變保險的本質,但將深刻影響保險的服務方式、觸達路徑與生態協作邏輯。此次合作的落地與實踐,正是香港保險行業在穩健基礎上推進融合升級的階段性寫照。
這一次,他們穩穩邁出了香港保險數字化躍升的重要一步。
接下來,值得關注的,是怎么走更得遠、更深、更廣。